序:最好的學習者
方詠甄
M+ 教學及詮釋主策展人
感謝天台塾的邀請為《事件譜之又係藝術家又係阿爸阿媽》一書寫序。在疫情已超過一年 之際,我作為兩子女之母、藝術家的太太,以及 M+ 的教學策展人,對這命題感受很深。 過去一年各行各業都為著要「照常營業」而施展渾身解數——老師學生要克服種種困難進 行網上授課;父母或照顧者無論在家工作與否,難題都接踵而來。我當刻問自己:究竟學 習的目的是甚麼?現在最需要在家「不停學」的學問又是甚麼?甚至質疑在疫情下,藝術 教育還重要嗎?
藝術家未必是最好的學生,卻往往是最好的學習者——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,抱持開放 的態度去觀察事物和敢於發問,並拒絕慣性思考,以創意的方法回應不同的挑戰。因此, 藝術家對世界的理解常有新的體會,同時因為懂得自我了解和自我肯定令抗逆力也自然提 升。這讓我想起「流動共學」許寶強談及哲學家海德格對學習與思考的想法:他以木匠作 例子,指出木匠必須了解不同木材的外在和內在特質,才能把每根獨有木材的最好一面展 露無遺。正如真正的學習是透過非因循、不斷更新的思維及開放的態度去理解才會發生。
此計劃的誕生源於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的「藝術紓困計劃 2020」。參與的藝術家以「指令 藝術」的創作模式介入子女之間的日常經驗,通過來自生活的觀察,得出千奇百怪的意 念,讓參與者自由解讀和重新演繹指令,沒有單一的標準答案。作為兩子之母及藝術家的 太太,我發現爸爸很擅長打破對生活以至學習的預設印象和情感,並視周遭有限條件為學 習的契機,喚起小朋友對尋常生活的學習動力和興趣,從中跟他們一同學習。吊詭的是, 看似約束的指令,竟能擺脫現況的種種局限,打開生活的其他可能,最終發現藝術是無處 不在的。
我認識天台塾已有一段很長的日子,特別喜歡其實驗性藝術教育項目,當中「學學習」系 列令我很有共鳴。還記得我為 M+ 博物館策劃教學活動時,才發現學習如何學習,比學習 更多知識更為重要,特別是作為家長,在忙碌時會容易忘卻求知的熱情。我期待博物館將 來成為開放的終身學習平台,連結一眾對教育有熱誠的團體,透過不同創意範疇和背境的 人士參與,大家共同及彼此學習,活到老學到老。
疫情會過,但生命卻是充滿多變和不確定性,我相信創意和想像力是當下最重要的才能之 一。就讓我們打開更多對家庭教育的想像,把居所變成藝術場域,透過這本結集跟一群藝 術家進行一場開放的創意實驗,為枯燥乏味甚至困難的境況帶來一點驚喜、生氣和希望!